新移民女性從事志工服務學習對靈性成長的影響(陳雯萍)

新移民女性從事志工服務學習對靈性成長的影響


陳雯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班博士生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發系兼任講師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運管理系兼任兼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TjvVfWTEhQ4wFFaUdVcFrw-/article?mid=435
陳雯萍(民97)。新移民女性從事志工服務學習對靈性成長的影響。港都文教簡訊,第135期,頁6-11。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08年3月出版)

一、前言

台灣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受到資本主義與經濟大幅成長的影響,復加上政府南向政策的鼓勵,與開放政策的推波助瀾,使得國人前往東南亞娶外籍配偶也形成一股風潮,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股熱潮不僅未減,快速增長的外配人口(東南亞與大陸地區),以及他們的婚生子女,已逐漸成為台灣新興重要的人口族群,甚至超越原住民(陳雯萍,2005)。

台灣境內東南亞國籍的「外籍新娘」人數正逐年快速成長(釋自淳、夏曉鵑,2003)。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發現,於九十二年戶籍的結婚登記資料,外籍配偶(不含大陸港澳人士)計19,643人,平均每8.73對結婚者中有一對為中外聯姻(內政部統計處,2004)。而他們所生的子女數也快速爆增,平均每八對新生兒中就有一對是外配所生子女。

以高雄市的統計為例,到九十三年十二月底止,有外配5,874人,若再含大陸的10,545人,總計超出16,419人。而在九十三年一月到六月間,約每一百名高市男子,有近二十名娶外配(含大陸配偶)(高雄市民政局,2005)。至於高雄市外配所生的子女,目前就讀國中小學的學生人數有1,732人,讀幼稚園與托兒所人數有310人,而滿四足歲卻未就讀幼稚園或托兒所的外配子女數更高達3,886人(高市教育局,2005)。此還未含0到4歲的孩童(陳雯萍,2005)。

外配與其婚生子女的大幅成長,伴隨而來的是他們生活適應與子女就學適應的問題,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外配在逐漸適應台灣的生活之後,已經能融入台灣的社會,如今,甚至還有人當起了志工,透過志工服務學習,並在形而上的靈性方面有所成長。



二、新移民的志工服務學習故事

吳秋娥,近來在媒體報導上時常看到的名字,她是住在高雄市旗津區一位印尼華僑的新移民,民國78年從印尼雅加達嫁到台灣高雄旗津的捕魚郎家之後,她面臨了語言與人際溝通上的障礙,家人與親友的不諒解,投訴無門,甚至曾興起自殺的念頭。

為了教育兩個子女,以及與不識字的婆婆溝通,她看電視學國台語,到旗津國小補校上課學寫字,為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到旗津國小當志工媽媽,從美綠化的環保志工媽媽做起,到單親班的志工媽媽,一直到外語班異國母語教學的志工媽媽老師,十多年不輟。三年前,甚至被邀請到旗津醫院當志工,每週四上午的志工服務,讓他接觸到社區內更多不同的人、事、物,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樂趣。

在志工服務上的成績倍受肯定,口耳相傳下,她又被旗津區公所、衛生所邀請當機動式的服務志工,去年十月到十二月,又應邀擔任大汕國小外國母語班的媽媽志工老師的召集人,自己設計教材與外配志工媽媽們合作學習精進教學方法,教導當地的孩子學印尼語。

早期為了協助解決印尼姐妹們各種生活適應與家庭上的問題,吳秋娥還串聯所有嫁到高雄市的印尼的外配們,後來並組成「印尼好姐妹支持聯誼會」,成為輔導、咨商、聯誼的支持系統,並由吳秋娥擔任會長,義務為大家服務。



三、投入志工服務學習改變媒體建構外配刻板圖像

從夏曉鵑筆下的「外籍新娘」(夏曉鵑,2002),到所謂的「外籍配偶」,到最近的「新移民」稱呼,東亞南婦女嫁到台灣後,在媒體報導的圖像建構下,以及各種研究均顯示,其生活適應與子女的輔導上,均出現適應上的嚴重問題,被形容為台灣社會中的弱勢,也形塑成極需要被幫助的一群。

但以吳秋娥的例子,在台灣18年的歲月中,初期雖也曾遇到生活適應上的不良,而有自殺的念頭,但以愛孩子,一切以孩子為出發的想法,為了參與孩子的教育,他從自我學習開始,到進入學校擔任志工服務,以及欲融入台灣社會而擔任社區醫院、衛生所、區公所的志工,甚至為了解決自己與印尼姐妹們各種適應上的問題,組成印尼外配們輔導、咨商、聯誼的支持系統,從幫助子女、幫助自己、幫助印尼姐妹,一直到幫社區民眾,在長達近十年的志工生涯中,吳秋娥以一位異鄉的婦女,為高雄的土地灌溉愛的芬芳,無悔的付出,精神令人豎然起敬。倒是在長期的志工服務學習中,犧牲奉獻、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也協助了她在形而上的靈性的成長。



四、新移民志工服務學習帶動靈性成長之影響

靈性教育與靈性成長,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成為學術研究領域上的顯學,倍受矚目;在國內,也逐漸有學術界投入研究。但過去的研究發展,仍僅限於在以宗教結合靈性教育的宗教治療與健康照顧,且屢有斬獲(陳雯萍,2007),並已成為當前熱門的探討議題。21世紀倍受矚目的志工服務學習,是否也能激起志工在靈性的追求與成長?在陳雯萍(2007)以「文化機構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與靈性成長之影響研究」為題的研究中發現,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觸發靈性的追求動機在於:自我成長、治療精神上的疾病、引發服務學習的興趣、貢獻社會與使命感,關懷不同領域知識、接觸社會以促進人際互動並豐富生活、落實終身學習理念,與成為有用的人。

對於吳秋娥而言,研究發現觸發她從事志工服務學習觸發靈性追求的動機在於自我成長以教育子女,關懷不同領域知識、接觸社會以促進人際互動並豐富生活,以及在台灣也能成為有用的人,去貢獻社會。然而,如他所言,最大的動力還是愛,來自對子女的愛。

而在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後與靈性的成長中,在情意方面的表現,研究發現(陳雯萍,2007)包括感到快樂、榮譽感、成就感、助人的喜悅與親友分享,以及身教對子女的正面影響,所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滿足。在吳秋娥的個案中,所顯現的則是感到非常快樂、成就感、助人的喜悅,以及對子女的幫助。不過在過程中,她謙虛的強調並不會因此而感到驕傲,她認為自己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學習。

也因為要做得更好,要學習成長,所以,過去的研究發現(陳雯萍,2007),志工在服務學習中的靈性追求,會激發自我導向的學習策略,包括:學習到如何學習的方法、延伸學習、延伸服務、鑽研專業的技巧以昇華服務品質、志工當老師自組讀書會成長學習、資源共享促成合作互助學習模式;靈性追求帶動轉化學習,包括:反思、批判與認同、使命感;增強學習需慾與活動力;以及提升休閒品質。但就吳秋娥而言,則顯現在學習到如何學習的方法、資源共享促成合作互助學習模式;以及所帶來認同與使命感的轉化學習過程。

在過去的研究中(陳雯萍,2007),志工服務學習可以實現靈性治療;且從靈性的觀點看志工服務學習與人生的意義是「快樂學習與歡喜服務」,重塑人生新價值。就吳秋娥來說,她也認為:當志工真的很快樂!





參考文獻:

高雄市區里人口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05,1,10)。http://cabu.kcg.gov.tw/statistic/people/9312fbrd.htm

高雄市教育局(2005)。高雄市教育局外籍配偶與子女統計表。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三卷二期。頁41-84。

陳雯萍(2005)。高雄市政府推動外籍配偶與其子女學習教育政策與措施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第4期,頁61-88。台北: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陳雯萍(2007)。文化機構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與靈性成長之影響研究。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